每天重温“历史上的今天”,“馒头说”如何用3个月做到10万粉丝?
编者按:
历史上的今天发生过什么呢?
这个看似与此时此刻的生活并不密切相关的问题,却是公众号“馒头说”每天早上都会讲的故事。这个号又被称为公众号版“历史上的今天”,正式运营始于今年7月,目前已经有近12万粉丝。(馒头大师说他和石榴婆一样,不喜欢“粉丝”的叫法,而称为“读者”。为便于理解,下文还是编辑为“粉丝”)
运营者张玮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“馒头大师”,他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,现任上海市委机关报《解放日报》旗下新媒体产品“上海观察”的运营、技术中心总监。与此同时,他还是时尚大号“石榴婆报告”的合伙人、“石榴婆”的丈夫。
做完大号再从零开始做小号,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这也是张玮今天想跟我们分享的话题。虽然粉丝数无法与百万千万级大号媲美,但“馒头说”也运营得小有声色:写出过百万阅读的爆文,收到过张自忠将军孙媳妇的感谢留言。
当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历史被放进“微波炉”里重新加温,那些仿佛已经远去的往事,突然又变得有意义起来。
以下内容由张玮自述。
● ● ●
“馒头说”的出现
其实是为了原创标?
当初想到做“馒头说”,其实是想在工作之余,写点东西调剂一下。没有任何的功利性的东西在里面。因为如果说要做一个微信号来获得一些经济上的利益,其实“石榴婆报告”已经做得可以了。而且我的本职工作也非常忙。
但当时手边正好有一个很早很早就开的微信号,原本是用来发表一些自己随笔感想的,三个月也未必能更新一次,于是就拿来用了。那个号就叫“馒头说”。
▲张玮
做历史,也是出于兴趣,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历史,大学也是文科生(是文史哲兼修的一个专业),所以就选择了做历史。
当时还另外一个想法:到底多久能拿到“原创标签”呢?因为“原创标签”是要连续更新一段时间才会给的,但我其实平时工作挺忙的,我估计自己很难坚持更新,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:就写“历史上的今天”。
现在有专门的网站,可以查找历史上的今天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事。对于我来说,只要挑几件觉得有意思的事情阐述一下就行,每天都会有素材,不愁没有题目做,比较容易坚持。
所以,2016年的7月15日,“馒头说”发了第一篇推送。
▲此后,“馒头说”每天分享一段历史,并常常在结尾附上一段“馒头说”
这是我最初设想的理想形式,挑几件读者和我自己都感兴趣的历史事件,胡诌几句。但做到后来不行了,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读深读透,每次就只能集中写一件事了。
● ● ●
历史故事怎么讲更好听?
现在回想起来,刚开始做的那段时间,真是一段非常珍贵的体验。
当时每篇文章推送出去,3个小时左右能达到200的阅读数吧。这个是什么概念呢?3个小时,“石榴婆报告”的头条推送文章已经是10w+了。作为一直操作“石榴婆报告”后台的我,这种反差的感觉可想而知。
但那段时间的付出也很值得。因为后台的评论和留言少,所以我每条都还有精力一一回复,慢慢地,一些读者开始习惯和我互动,也会在每天固定的时间等候。我记得一位经常和我互动的读者曾在后台留过一句:“等你粉丝多起来了以后,就不会回复我了吧?”
这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,因为后来确实读者的留言和评论太多了,我实在是没有精力一一回复了,但只要我有空,我都会尽可能地都回复。包括看到读者留言说今天是自己生日或家人生日(做“历史上的今天”,读者很容易这样留言),我只要看到,都会回复一句生日祝福。
在这一点上,我觉得无论是运营大号还是小号,是共通的——你真心对你的读者,你的读者才会真心对你。
不过话虽如此,持续运营还是非常累。
其实一开始做的时候,每天只要半个小时就可以了。但后来读者越来越多,期待也越来越高,所以必须每天花的精力也越来越多,现在可能写一篇要2-3个小时了。而且因为白天工作忙,所以只能放到晚上睡前来写。
一开始,我劲道足嘛,每天都更新,到后面就发现不行了,因为每篇文章要查阅大量的史料,碰到说法不一样的,还要去考证,然后要串出一条时间线和一条逻辑线,再用最能让人听明白的话语把这个历史故事讲述出来。于是后面开始周末休息,再后来发展到隔天更新。
▲有时候“馒头说”也会只推送一些图片
我曾就更新的频率征询过读者的意见,那次后台有3000多条留言,大家的回复还是挺让我感动的,总的来说,就是希望我自己注意休息,然后只要能保证质量,数量不做过多要求。
● ● ●
2万粉丝写出百万爆文
两个重要的涨粉节点
回过头想想,这个号的运营也有几个标志性的节点。
第一个节点,是在我做了大概两个礼拜以后,当时有1000名左右的订阅读者,阅读数大概每篇在500左右的时候吧,我忽然觉得有了一个想法——我做得挺认真的呀,让更多的人读到是不是更好?
于是我就做了一件事:让我太太在“石榴婆报告”里提一句。
我必须要承认,这一点是一般的小号无法做到的,而我恰好有这样的资源。但我觉得这个道理还是一样的:一个微信公众号从零开始做,除非你特别特别牛,或者你正好赶到了一个好时机,不然,“抱大腿”还是一件很必要的事,有人为你推荐,毕竟还是不一样的。
▲“石榴婆报告”转载“馒头说”的文章,粉丝在评论区称“爱屋及乌”
石榴婆提了一句后,那天晚上,后台涌进来12000个读者,她们大多自称“观光团”。第二天,走掉了5000个,哈哈,这也很正常,进来看一下,一看是历史,不感兴趣,就走了嘛。女生对历史不感兴趣也是件很正常的事。
但毕竟还是留下来7000个对不对?对于这7000个,我还是挺有信心的:只要你没有果取关,我就有信心让你留下来。
这7000名读者,应该是“馒头说”的进一步扩散的核心力量。
然后第二个节点就来了。因为8月份开始进入里约奥运会时间了。
里约奥运会前半阶段,最热门的话题其实是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指责孙杨的事情。其实我个人并不是很愿意凑热点的,但因为我自己原来就是体育记者,采访过三届奥运会,游泳又原来是我的条线,所以想了想,还是写了一篇《为什么孙杨总会被别人质疑“服药”?》。这篇文章,其实是说的是中国游泳队使用兴奋剂的“黑历史”,指出尽管霍顿的指责非常无理且无礼,但我们自己也有需要正视的过去。
这篇文章发出后,第一天阅读量就突破了100万,最后的数据是132万。当时“馒头说”的读者只有2万左右。这篇文章,给“馒头说”带来了45000名读者,当然,后来陆陆续续大概走了10000个左右吧。
这个事情说明,对于热点,只要你觉得你能说得清楚,还是追一下吧。
这两个节点之后,“馒头说”这个号的读者群已经小有规模了,而我发现我自己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,不能随便做做了,要对读者负责。
● ● ●
女性粉丝比例一度超过91%
有人问过我, 会为读者而改变自己的吗。说实话,基本不会。
因为石榴婆推荐过,所以我后台女性粉丝的比例一度超过91%,即便现在已经下降到68%,还是让我挺头大的——我写的历史基本都是和战争有关的,怎么办?
不过我还是没有去刻意写一些女性题材的历史人物,除非确实是值得一写。比如我曾写过二战期间著名的“东京玫瑰”户栗郁子,因为我想通过她,展现一个历史大事件中一个普通小人物的命运故事。也写过所谓的“WIFI之母”海蒂·拉玛的故事,因为这个女性确实挺传奇的。但都不是刻意写的,而是觉得确实是有故事性。
▲据张玮介绍,目前“馒头说”每篇的打开率基本稳定在35%-40%左右。而且他发现,一般来说,抗日题材的故事比较能得到共鸣。
六神磊磊在他的公众号“六神磊磊读金庸”说,“读书不要竖着读,让我横切给你看”。我自思做不到这个境界,那就试着把一些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历史资料和人物,放到微波炉里去转一转,让他们重新有温度,有味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——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有因有果的,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。我觉得如果能努力还原这一点,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读者,都会爱看。
我并不觉得女性读者与历史绝缘,正相反,因为她们相对更感性,就更能理解那个历史时代的人物内心世界。
有一段时间,我的后台留言都是“在地铁上哭得像个傻子一样”,“在办公室里看哭了,领导以为我受委屈了”,“吃早饭的时候活生生地看哭了,饭都吃不下去了”。“不敢在办公室里打开推送,一个人躲到厕所里去看的”。因为我的公号都是早上发的,有一批女读者会留言:“化完妆不敢看你的推送,怕妆花了要重新补”。
后来我有时候不敢连着写一类题材的,隔个两、三篇就会写一个外国的科学家啊,一个科学探索啊之类的,然后大家就都留言:“今天终于没有热泪盈眶”。
● ● ●
广告选择标准与“石榴婆报告”一致
再说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吧!“馒头说”的广告推广。
这个……做“馒头说”,其实一开始根本就没想过接推广,因为谁会投一个历史号的原生广告?但后来确实也是接了一些。
我记得第一个找我做推广的,是上海迪士尼小镇驻演的著名音乐剧《狮子王》中文版。当时我是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,因为我自己就是《狮子王》的粉丝,看过英文版的《狮子王》,我也有信心把这篇体验式推广写好。
第一篇出来的效果还是不错的,有45000+的阅读,一个小时就有将近400条评论,最让我感动的是,很多读者留言是“看到‘馒头说’有广告了,我就放心了!”因为他们觉得,有了广告收入的支撑,我应该能稳定地更新下去了。
“其实最让我感到欣慰的,是越来越多的读者给我留言,说把我的公号置顶了,因为每天能读到一段原来他们不知道或者模糊的历史。有很多妈妈,还会读给自己孩子听,我后台就收到过几段孩子的录音留言:馒头叔叔,明天更新什么故事?这种鼓励,远比什么广告收入要大得多得多。”
其实后来“馒头说”有了一些规模之后,后台每天都有不少商务合作的留言,但大多是P2P理财以及各种保健品之类的,一律都是回绝的。保健品后来只做过我和家人自己都一直购买使用的国外知名品牌。
在这一点上,“馒头说”和“石榴婆报告”的广告选择标准是完全一样的,当然,我的选择肯定没那么多,每个月控制在两条左右吧,多了我也实在写不过来,因为每一份推广文案都是要认真策划和撰写的,毕竟我有自己的本职工作,这个只是业余爱好。
不过,“馒头说”女性读者居多,尤其是高知女性居多,可能还是比较受客户青睐的吧。比如《狮子王》音乐剧那条推广的后台,就收到了不少表示要“打飞的带孩子过来看音乐剧”的妈妈们的留言。
● ● ●
3个月10万粉丝的收获
关于未来,其实也没有什么规划和打算,就是一个因为兴趣开出的公众号,也不可能做成像罗振宇老师的“罗辑思维”那样的超级大号。
不过这个号确实给我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受。
我一直有一个观点,那就是什么事情,别光说,尽可能地去做,做了才有最真实的感受。
当时应该是2013年年初吧,微信公众号刚刚开始热了起来。我还做了一个说明的PPT给报社的领导,题目就是:《我们为什么要开微信公众号》。当时我想,自己一个做新媒体的,老和别人说,微信公众号有多好,应该怎么做怎么做,但自己手里如果没有一个像样的微信公众号,又有什么说服力呢?
正好,我太太当时在新浪博客更新一个时尚类博客,我就建好了一个微信公众账号,然后对她说:“来吧,接下来到这里来更新吧!”那个微信公众号就是“石榴婆报告”。
我太太还是挺厉害的,就真的把这个“石榴婆报告”就给做起来了。“石榴婆报告”有了点小名气之后,我有时候也会被邀请去做一些分享。渐渐地我发现,一些早期类的大号,他们的一些经验放到现在已经未必适用了——因为他们占了“窗口期”的优势。尤其是进入2016年以后,微信公众号已经变成一片赤红的红海,头部的一些大号的经验,其实一些初成长的中、小号(粉丝在1万-30万之间)未必能适用。
很多人会问,一个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做的小号,有没有可能做起来呢?但“馒头说”在3个月的时候做到10万读者用户,确实还是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和知识,还有很多奇妙的体验。
比如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张自忠将军的推送,在后台就收到了张自忠将军孙媳妇的感谢留言,还有一位读者的爷爷,曾经是张自忠将军的厨师,她在后台也和我说了一些爷爷告诉她的关于张自忠将军的事。在后台,我曾收到过国民党中将孙女的留言,一战赴欧华工外孙女的留言,等等等等,我在这个公众号写历史故事,而这个平台又让我与历史人物的后人们产生了微妙的联系,这是非常难得的体验。
还有不少读者在看了我的推送之后,会去历史人物的陵墓,博物馆,陈列馆,旧居,或以他们名字命名的马路,然后拍照片发给我,让我也非常感动。
让我最感动的,是一天夜里发生的事。
那晚,大概0点刚过的样子,但我因为那段时间工作太忙,实在状态不佳,一篇推送写到一半,觉得写得不好,不想就此马马马虎虎地推送给读者,所以决定不写了。然后我就群发了一条消息。
我发完推送转身去倒了杯水,和老婆说了一句:我和读者们说我休息了。
然后来到电脑前,发现就在这0点过后1分钟不到的时间里,后台已经涌进了237条消息,全是安慰我说好好休息的。后来的白天,后台又来了1800多条消息,全是安慰和鼓励。
那一幕我永远也忘不了。
这也是我继续把“馒头说”写下去的最大动力吧。
- The End -
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。新榜编辑器,多平台一键分发、海量在线图片搜索、大数据帮你了解“什么值得写”、丰富的样式中心,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。
| 新榜热文 |